近年来,云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云南大学党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课程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科学规划,构建课程建设新格局。2023年秋季学期起,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率先开设,课程设置为36学时、2学分,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2024年春季学期,将该课程升级为本科生必修课,全面覆盖所有本科生。为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学校采取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措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学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等多个单位精选了40余名优秀教师,组建了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云南大学秉承问题导向的原则,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不断提升授课质量。学校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教学心得,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专业能力。鉴于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校将民族团结的典范事迹与红色革命的历史故事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接触真实案例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打造了沉浸式的课堂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读书会
优质的教学内容需依托于卓越的教师团队,云南大学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以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构建“传帮带”机制等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建立了持续的教师培训体系,派出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培训班,受训老师得以开拓眼界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学校;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教学竞赛,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比如,在全省首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竞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成杰荣获一等奖,学校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

“牢记嘱托强信念 挺膺奋斗正青春——红色档案进校园”活动
学校于2024年底与省档案馆联合举办的“牢记嘱托强信念 挺膺奋斗正青春——红色档案进校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诵读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观看历史影像,解读馆藏档案资料,让现场师生一起感受人民领袖爱人民的深厚情怀,体会总书记对边疆人民续写誓词碑故事的殷切希望,牢记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谆谆嘱托,激励大家接续努力,谱写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进篇章。


组织师生到西双版纳开展“我们的边疆”实践教学活动
除了引进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建设,学校还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教学。近期,学校组织师生到西双版纳开展“我们的边疆”实践教学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亲眼见证磨憨口岸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边贸往来,感受新时代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巨变;站在勐腊县尚冈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上聆听村民讲述“以边带城 以城兴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到尚勇革命烈士陵园以鲜花祭奠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烈士守护国土安全、边疆安宁的英勇事迹;走进磨站村村史馆、磨憨村村委会、勐伴镇河边村、上龙茵村等民族村寨,在亲历亲见美丽村寨和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此外,学校还组织师生参与由省教育厅和民族宗教委共同举办的主题征文活动,加深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并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专题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地传播课程建设的成果,向社会展示教育实践的生动图景。
云南大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来源:云南大学网页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